背著十幾公斤的行李跋涉陡峭的碎石坡爬上 Kamarpul 約需要四個多小時。
回想起來, 在山上體驗那單純為生活而生活的日子,
讓心靈在山嵐雲群前沉澱而靜;
讓腦海充盈村落婦女與小孩熱情的招呼與燦爛的天真微笑,
若有機會, 再一次汗流浹背有何不可呢?
(不過這次我知道不用帶超過兩套的衣服了。xD)
---
大家彎身攀進一台像是軍用的鐵皮小小半密閉式卡車,
(大小差不多就跟汽車一般,反而沒有汽車寬和長,但較高),
13位團員加上Nana、魏醫師、小豪、D.B.和幾位志工(Yubraj, Hira, Sandoth, Kumar, Mada, Mailai ?)
數一數, 就一輛鐵皮小卡車竟然整整擠了28個人 !!!!!!
車前駕駛座旁與車廂後座之外釣了5個人; 車頂上除了放我們的登山背包,
還加坐了4位志工 (另外 Sheely 半路加入也翻上車頂!!!)
(記得那時候大家都很想要坐車頂但因為不安全受阻 xD)
Nana: 一台車沒有20幾人不合格。
大家彼此貼身簇擁,在顛簸之中為小小空間有如此大的利用感到驚奇有趣。xD
由於正值尼泊爾雨季, 接連幾天的暴雨, 原先當地志工探勘好的路因為土石坍塌不能走了,
當地志工在我們出發前特別又找了另一條路, 帶領我們從另一邊上山。
據當地志工說,新找的路比較陡峭但也相對較快。
於是我們原本預計總共需要五個多小時的路程,包含半路上小憩與午餐,只爬了約四小時。
剛開始爬坡, 由於還抓不到背著十幾公斤登山包的重心、與呼吸頻率, 跟地有些吃力,
又怕腳步稍稍慢了, 走走停停會拖累或影響到後面成員的登山節奏, 也就盡力跟隨,
後來逐步調整, 抓到如何把重心放穩, 讓肩上的重量可以下放到腰際來緩合壓迫感。
中午我們稍在半山腰停下來用中餐(是雅淳姐精心準備的香噴噴炒飯喔,
而便當盒裡裝著的水煮蛋,是我們在尼泊爾難得吃到的第二顆;珍貴的雞蛋!!!),
才注意到週圍的山景叢林美不勝收! 這是要靠雙腳揮汗跋涉才能深感而映入眼簾的勝景吧!
也發現一路上有飄散著類似九層塔香味的香草呢!
爬山的路程中, 有另外請來的村民挑夫, 幫我們挑廚具糧食、公裝物資與睡墊等
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; 在半山腰還有見到約略十幾歲孩子往山下走,
Nana說他們也是要去幫忙我們挑公裝。
在我們展開我們的衛教營服務之前, 其實早已經受到當地人不知多少的照顧了。
(話說 Mada 領隊時本來提某個桶子, 提到半路就這麼放地上叫隊伍後方的志工拿。 xD)
走過了狹窄的碎石路陡坡, 偶時橫越一些小小溪流,
見到山間有幾間土製的屋舍座落, 路上一只破舊沾泥的夾腳拖,
不禁思忖:他們在每年夏天僅有一次義診看病...而為了醫病到底走了多久遠的路呢...?
從首都 kathmandu 的水泥建築 移動到鄉村 jugedi 的磚瓦屋, 在 Kamalpur 的山腰只見
由泥土鋪成的地基,木頭作支柱,茅草或玉米梗搭成簷的房舍。
而石造的部分, 筱芳告訴我們, 石頭都是靠人力搬運上山, 一塊塊敲出來的;
鐵皮則是由政府或學校補助而有的, 在這裡已經是屬於層級較好的屋子。
翻越過第一個山頭, 山景由樹幹高草橫生與碎石路變化出廣闊的玉米田。
山上居民主要是食用玉米曬乾後磨成粉作成的黏糊,在當地叫作: "ㄓㄢˊ ㄅㄚ˙"
好奇地詢問我們有機會可以在餐點中嘗試嗎?
Nana: 對於我們從小食用精緻米食的台灣人, 若當正餐食用反而會消化不良。
在山上, 除了煮飯, 有時候我們會下大鍋麵來吃, 但當地志工仍然會另起一鍋飯,
Nana告訴我們, 尼泊爾人吃不太慣太精緻的飲食。
在台灣, 平時的三餐少有重複的菜色, 也有豐富的食材與水電足供烹飪是何等幸福,
卻也因此不像尼泊爾山村的居民, 我們的消化系統反而無法承受食材最純的原味。
爬山的中途於村民房舍處遮蔭, 只見村民在觸眼的那剎那就衝入屋舍, 拿出草編的墊子 就要讓予我們坐。
村民熱情好客的窩心舉動, 讓旅程的勞頓消失了一大半。
Kamalpur 山村算是集中的部落, 社區連結性強, 可能因為地勢少有外人會進入探訪,
或許因此對他們來說, 我們是不相識的陌生人, 但也是久逢的外地朋友吧。
位居偏遠內地的村民, 多半沒有日期時間的概念, 大概就是遵照日出與日落而生活作息,
當我們展開義診與衛教營活動, 當地志工總要在先前多次跋涉上山進行通知,
花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協助預備, 平時月間也必須不時入山幫忙施打疫苗與避孕針(Sunil)、或登錄人口與家庭狀況(Yubraj)。
但並非所有志工都能受予有限的募款給薪而工作,大部分都是自願性服務的。
忽見遠處山邊有電塔, 筱芳說:有些區域電是印度送來的(尼泊爾主要是靠水力發電),但不穩定也不足夠, 所以多半七八點就可以睡覺了。
(未完待續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