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 馬雅烘焙咖啡館部落格 http://mayaroast.pixnet.net/blog

咖啡、桌、椅、書,爵士音樂也許別家咖啡店也都有。
但馬雅咖啡店有一種,正在生活的感覺──
務實追夢而誠懇分享的馬修,同甘共苦的米雅,睡醒玩、玩醒睡的蘇菲,他們都很真實。毋須刻意去哪裡,這裡就是可以停留的當下,待一個下午也不覺時間流動。不閉眼也能嗅到咖啡泡不出來的家庭幸福氛圍。
用心的泡好一杯咖啡,時間火侯都摒息著等待。何時可以倒入水,何時開始攪拌、攪拌多久,只是一杯咖啡,馬修仍然謹慎的注意每一個小環節。馬修說,開咖啡店不只是泡咖啡,他泡的是服務,是濃濃的人情味。
初次走到馬雅烘焙咖啡館,難以想到在住宅區內會發現這樣一間風格小店。
推開門,咖啡香氣撲鼻。先看到的是對你笑著的小貝比蘇菲。 Menu上依照不同產地的咖啡豆分類,甚至還標示了各種豆類的甜度與酸度。 要點什麼呢?說話的米雅,眼鏡後有一雙極清亮的眼睛。
看起來這麼理所當然存在於這裡的咖啡館,背後卻有一段扎扎實實的過程。馬修在成大時為了兼顧登山社活動與課業,開始喝咖啡提神。喝著喝著卻泡出興趣來。他發現每杯咖啡喝起來都不一樣,而開始 自學沖煮及烘焙咖啡豆,網拍咖啡器具 。 2006年的暑假正值碩二,開始網路創業,和朋友開設了咖啡討論區, 將客群鎖定在辦公室及學生族群 。
隨著馬修的畢業、入伍,這個合作劃上休止符。馬修的步調很緊湊,畢業後工作、結婚都在兩年內完成。 即使工程師的工作穩定,家人也一直以各種理由勸他打消念頭,馬修仍沒有忘記圓這個大學以來就有的夢。經營一家咖啡店不容易,登山社相識相戀的妻子米雅在大學時也一起接觸咖啡,反倒初生之犢不畏虎,支持一起開店。

2008年,利用離職照顧母親的期間,馬修一方面兼職賺生活費,一方面和米雅偷偷到處看房子,一直默默按部就班準備著。 開店前咖啡機已經先送到家裡擺了兩年,LOGO自己畫好送印批好杯子,規定米雅每天煮四杯咖啡確保味道和品質。
「有時在msn上跟朋友聊,他們總會在道別候補上一句:「加油!」, 其實我不是加油,是拼命!」
親戚以為他們夫妻倆只是出去逛街,沒人想到他們帶回來的是
人生中第一張房屋合同。馬修甚至親自走訪了社區內的十八家住戶, 只為確定自己的店不會造成該社區的困擾。從買房到找好設計師、構思 裝潢花了數月時間。2010年六月,夢想以實體出現在面前。

「灑了種,不曉得什麼時候會發芽。那段時間想起來真的很孤獨。我們只看到現在有了這家店,但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那種寒冷很少人知道。」馬修說, 創業很 像蓋房子,也很不像。它理念很像蓋房子, 必須要從地基一步一步打起,地基愈穩固就愈耐得著風雨, 少有一步登天。 但是它的過程卻很不像蓋房子,不是今天立一根樑 就看得見樑的存在,創業有些事不是那麼容易立竿見影,往往是到半 年一年之後才會看得見當初的成果。
京都和台南的小店給了馬修和米雅許多靈感。店裡的裝飾小巧而溫馨,木桌木椅、咖啡罐子和小飾品,設計、旅行書籍 ,甚至客人小孩在木桌上留下的刮痕,褲子卯丁勾到的椅墊也會刻意保留下來。(說到這兒,馬修還走到後面的長椅找給我們看。)
我希望這間咖啡店是有歷史的,隨時間越來越有味道,馬修說。